蝸牛很小,爬行緩慢。在泥濘的洞壁上找到長度只有幾毫米的透明蝸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盡管如此,近日有科學家表示,研究團隊成功從西班牙北部的各個洞穴中收集了57個腹足動物種群(gastropod populations)作為研究樣本。研究人員從形態學和分子遺傳學方面對它們進行調查,他們表示,這些蝸牛體現了西班牙北部洞穴中尚未發現的多樣性。
在研究的樣本中發現了一個以前未知的洞穴蝸牛屬,以及一個來自坎塔布里亞山(Cantabrian Mountains)的新物種。新確定的物種(Iberozospeum屬)是根據其伊比利亞(Iberian)的原產地命名,并以其在東阿爾卑斯山(Eastern Alps)和迪納拉山脈(the Dinarides)已知的近親(Zospeum屬)命名。
這種新物種Iberozospeum costulatum,有一個中等大小的透明外殼,尺寸約為1.24至1.55毫米,其口器由一條長帶組成,配備有鋒利的雙叉齒。研究者表示,這種長帶口器有助于它們在洞穴泥漿中篩選食物顆粒。
在研究樣本中還發現了一只性成熟的雌性蝸牛。它的身體攜帶了一個巨大的蛋白腺,用于產卵。利用內殼的掃描電子顯微鏡圖像,研究人員還能夠確定兩個肌肉附著點,使蝸牛能夠進行“肌肉回旋”。
研究人員表示,對西班牙北部洞穴的探索還遠未完成,蝸牛還有許多值得探索的地方。每一次發現,都為了解這個地下世界的生存策略開辟了新的可能性。
題為Molecular investigation and deion of Iberozospeum n. gen., including the deion of one new species (Eupulmonata, Ellobioidea, Carychiidae)的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生物多樣性與進化》(Organisms Diversity & Evolution)上。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